听深圳新闻898晨早播报,主持人以欢快的口吻报道深圳商品房市场迎来开门红,量价齐升。之中详情,我不知道,销量上升,可喜可贺,但价格上升了,就不知道这喜从何来?
春节期间,杭州6小龙的故事,着实刺激了深圳一把,至少官方很焦虑。一大波刺激投资的政策,尤其是重金奖励的政策,接踵而来。但这些政策的本质,似乎都是迎合投资方、创业者,对千千万万来深工作的人,并没有多少直接收益。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那座高山,就是比肩京沪的房价!
连小偷公司都知道,21世纪的竞争,根本上是人才竞争。深圳过去的辉煌,得益于工业化带来的人口红利。但现在,当每个城市都在激烈争夺人才时,注定未来的城市发展,只能从人才经营中获益。人才与人力最大的不同,就是他们将工作与生活深度绑定,在哪里工作,基本上就在哪里安家。所以,一个城市的房价、基础教育水平、孩子升学的难度、医疗与卫生资源、商业与交通配套等,就是人才选择去留的主要参考体系。深圳的房价与京沪相当,但教育、孩子升学难度、医疗与卫生资源,相差太大。即便与省会城市的广州与杭州,还有南京,都不如。但房价同广州、杭州和南京相比,那就高得离谱。
深圳房价的短板,在之前并不十分突出,那是因为在2015年之前,深圳的房价还没有今天这样高得离谱,与收入相比,也没有太过分。而那时的经济主体,还是制造业,工人在员工中的比例占了大头。当技术升级到AI时代,许多科创公司的员工主体,都是大学毕业生时,深圳房价的短板,就突出了。
深圳是特区,其重要的使命就是敢创敢试。显然,依照市场规则,深圳的房价就无法控制。但市场之外,还有选择,这本是深圳的使命。如果我们现在还为房市量价齐升欢呼时,令人担忧的,就是深圳似乎并没有为高房价而焦虑。甚至,官方还是希望房价能更上一层楼。如果这样,深圳的未来,可就难说了。
我们过去每年都大量招收大学应届毕业生。经验上,90后出生的学生,对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都有更高的要求,尤其对生活与工作压力很敏感,他们和60后、70后,还有80后的前期相比,有很大的差别,热衷于更轻松的工作、更松驰的生活,他们宁愿选择工资更低的工作,也不愿意工资更高但压力更大的职业。深圳适合奋斗者,但奋斗者需要大量的码农,招不到足够的工程师,或者工程师在走马灯,奋斗者也只能选择离开。深圳如果不改变,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,那么,香港的今天,或许就是深圳的明天。
